分類
家長錦囊

照顧兩個小朋友如何避免偏心?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饒方莉

家長有時面對兩個小朋友的時候,都會不知所措。例如可能當哥哥姐姐過來找你時,年紀小的弟妹就在哭。我們很多時只顧及弟妹,而忽略了哥哥姐姐,大的可能會說父母偏心只會關心弟妹。我們如何盡量平衡在兩個小朋友之間的照顧和使他們感覺到一樣的愛護?

以剛剛的例子,可能當哥哥姐姐過來找你的時侯,媽媽要跟他說:「現在我需要照顧弟弟或妹妹因為他可能身體不適或他正在哭。」這可以令哥哥姐姐知道原來媽媽需要照顧弟妹,「但是媽媽也很關心你的情況,不如稍後媽媽過了一些時間,我再過來找你看看你的需要或和你聊天。」

當然如果父母都在家時,便可以分工。爸爸陪伴年紀大的孩子,媽媽陪伴年紀小的孩子,但是香港人都比較繁忙,可能只有一位家長在家,也需要排一個優先次序。甚麼時候照顧年紀大的孩子?甚麼時候照顧年紀小的孩子?

第二個情況是可以邀請哥哥或姐姐一起照顧弟妹,例如說:「不如你過來幫我,我們一起嘗試能否安撫弟妹的情緒。例如拍拍他、跟他唱歌或和他聊天。」如果大哥哥或姐姐做到時,媽媽可以給予肯定和鼓勵:「你真的做得很好,是一個很好的哥哥或姐姐,媽媽真的很開心有一個這樣得力的小幫手。」這使他感覺到他也可以參與其中,可以做一個哥哥姐姐的角色去幫忙。

 

但是當我們安撫完弟妹的情緒後,我們也需要回到哥哥或姐姐身邊與他聊天,問他剛才為甚麼找我呢?他是想和我聊天還是想與我玩呢?

另外,最重要的是晚上睡覺的時間,因為這是最親密的親子時間。如果兩個的情緒也比較穩定,我們可以有一個三人一起的夜間睡前常規,例如是一起唱歌、聽故事、拍一下或掃背按摩等。媽媽可能在唱歌時能拍着兩個小朋友,我們可能左手右手各拍一個小朋友,並邀請哥哥或姐姐也一起參與拍拍的過程。可能他一隻手拍着媽媽,一隻手就拍着弟妹,這樣就好像有個三人一起分享的親密時刻,使睡覺也像與家長建立一種關係,而同時是三人一起的時刻。

我們需要建立一些恆常和獨立的一對一的特別親子時間,例如是星期一晚上七時至八時就是媽媽與年長的孩子,星期二晚上七時至八時就是爸爸與年幼的孩子。

如此類推把父母的角色調換,與不同的小朋友相處,一對一的,使他們在這個特別的親子時間,能感受到父母跟自己有一個親密相處的時光,使孩子選擇他喜歡玩的東西,然後家長就是跟從孩子建議,讓孩子作主導。

例如他想玩玩具就陪伴他,他想玩桌上遊戲就陪伴他,在當下就全心全意陪伴他,可以形容他當下的感受心情或是他正在做甚麼,令孩子感受到家長是很願意付出時間和很有愛地陪伴他,也規劃了弟妹和哥姐也有這種特別的親子時間,讓他們感覺到父母是平等地疼愛自己。希望以上方法能幫助家長處理兩個小朋友的相處,使他們覺得可以平均地感受到父母的疼愛。

分類
家長錦囊

「我好攰呀」如何改善疲累感?

家長錦囊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作為父母,要照顧家庭,又要工作,真的會疲憊不堪。筆者閒時喜歡看清談節目,聽聽名人對生活和人生觀的獨特意見。有次大家談及香港人的生活繁忙,疲倦似乎是必然的「副產品」。但是,大家卻「死撐」說我們並不累,因為人人皆如此,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那麼,這是否真確呢?

 

疲倦其實是一個主觀感覺的表現,所以只有自己才可以領會。有部分情況,可以從行為上表現出來,例如不願起床、說話乏力、缺乏正常體力等。中醫認為,疲勞為害,涉及五臟六腑,主要為脾、肝、腎,首當推脾,屬「虛勞」的範疇。

 

3種疲勞 原因各有不同

疲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疲勞分為 3 類:身體、腦力、心理。身體疲勞是最常見,而且亦是大家最容易發覺的。在正常工作後,感到勞累是很正常的現象,在休息後便可恢復。可是如果在休息過後未能夠恢復,或勞累的次數和程度過多,這就是疲態,也可以說是「亞健康」的狀態。

 

而腦力疲勞是用腦過度所致,最基本的症狀是記憶力下降和專注力不足,其他病徵,包括嗜睡、集中力不足、耳廓發熱、聽力不足等。心理疲倦則是排除身體問題後的心理感覺,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營養供應不足所誘發。如果多於一個以上的表現同時出現,就很可能會定性為現代人稱的「疲勞綜合症」。

 

疲勞出現 與五臟失調有關

從中醫角度,疲勞現象的出現,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表徵可與某個臟腑有關,例如氣力不足多與宗氣(肺臟)有關。中醫認為,人體的整體活動,全賴於元氣的狀態。元氣「廩賦於先天,滋養於後天」,是指元氣來自父母之精,既生以後,主要來自飲食水穀精微的補充和滋養,同時要依賴脾胃正常的功能和借助自然界的清氣(即良好的空氣),雖然都是疲累,但是在証形上還是有分別。

 

人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體質:

  1. 痰濕體質:這類人不但身形肥胖,而且疲勞痰多,易於睏倦、四肢怠惰、食後胃脘不適、便溏等。除了可以透過中藥調理,也可以靠長期鍛鍊身體改善。包括慢跑、游泳、太極、八段錦等。

 

 

  1. 氣虛體質:這類人的肺氣不足,精力缺乏,稍微勞動便有疲勞的感覺。由於肝氣強弱又與人體免疫力有關,所以他們容易生病。其他表徵包括少氣懶言、常自汗出、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微弱等。雖然可鼓勵進行運動,但是需要慢慢開始和慢慢遞增。另外,可以以腹中氣海穴為中心作打圈的按摩,每天 3 次,每次 10 分鐘。此法可以健脾運胃、培本補元。

 

  1. 陽氣體質:這類人整體新陳代謝低,會表現為怕冷、精神萎靡、嗜睡等。除了可考慮服食中藥調理外,還可以「溫臍法」增加腎元陽。方法是用點燃了的艾條在肚臍上的神闕穴上方縣空灸治,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鐘,以感覺到溫暖而可忍耐度為主。

 

  1. 氣鬱體質:多表現為情況不穩、容易憂鬱、沒有堅持力、多疑等心理不平衡的狀態。當然,身體的不適,例如肋部脹滿,睡覺不佳等也會出現。不過,與情志的起伏有密切關係。平日多與人談天分享,是最簡單開導自己的方法。同時,也可以試試「玫瑰山藥粥」。方法是將玫瑰、薏苡仁、淮山加米煮粥,每天1 至2 碗。

 

無論如何,疲勞的感覺是很令人困擾。除了不適外,旁人有時會懷疑是否屬弄虛作假。所以我們必須正面面對,並找到調理的正確方法。不然,疲勞這種亞健康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真正的疾病,那就麻煩了。

分類
家長錦囊

學習放手 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家長錦囊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

   林何佩儀

孩子從孩童到成年,獨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從搖籃到出社會,這段人生旅程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

因為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照顧他到老,所以身為父母,要懂得適時的放手。放手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並且能夠為自己負責,這樣的愛才深具意義。

怎樣放手

1. 愛與紀律並行

許多父母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尊重並不是放任。筆者認為,做孩子的朋友,是想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界,但不是沒大沒小,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導。與其苦惱如何當孩子的朋友,不如好好思考與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支柱。所以,傾聽孩子的聲音,觀察他們的行為,是教育孩子自我規範的第一步。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將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所在,也才能給予孩子需要的協助與支持,就能放手。

2. 給孩子機會處理事情,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父母似乎忘了,哭泣的嬰兒最終要學會沒有人抱著而入睡,也忘了當年看到幼兒在沒有人的扶持而踏出第一步的狂喜和感動。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放手的過程中,你要允許孩子嘗試錯誤,並接受失敗。

3. 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們要放掉一種迷思,不是孩子想要的東西,做父母的都要滿足。在設定界限中,延遲滿足很重要,我們要區分孩子的「想要」和「需要」。孩子要求某樣東西時,不要有求必應,你可以等到他生日時送他,或鼓勵他自己存錢買。西方很多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去幫鄰居鋤草賺取零用錢,來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透過自己努力,辛苦得來的東西,他們會比較懂得珍惜。

放手除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對自己該負的責任有感覺之外,還有一個更崇高的價值,就是化小愛為大愛。父母要學習放手,祝福孩子去追求他的人生。當你開始放手時,你會發現,原來生命有無限寬廣的空間。